白雪清词出尘间
  爱君才器两俱全
  异乡风景却依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奇葩,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无论是绝无仅有的江永女书,还是神奇的木雕、精巧的竹艺、遥远的泥书,每一个技艺,都是绝活,都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凝聚着先明的聪明才智,折射出中华儿女的文化底蕴。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怎样才是最好的方式?非遗如何与现代生活融合?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着怎样的经济价值?元月8日,大雨。长沙雨花非遗馆如一幅巨幅水墨画,矗立在烟雨中。走进雨花非遗馆,仿佛置身于历史的记忆中。是日下午,笔者对话雨花非遗馆掌门人——郭存勇、邓运姣夫妇,探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以及如何在当今经济形势用市场的力量保护非遗,让非遗服务现代生活。
  雨花非遗馆创始人,湖南雨花非遗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非遗保护传承的践行者。
  邓运姣雨花非遗馆馆长。中国旗袍会湖南联合商会副会长,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女红协会会长,长沙市非遗协会副会长,长沙市雨花区文化创意协会副会长,长沙市雨花区工商联常委。
  一杯清茶,便和郭邓夫妇一起聊起了非遗的事儿。
  郭先生介绍 ,简单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六大类。
  那么他们又是怎么迷上非遗,直至把保护、发现、传承非遗作为终身事业的?
  郭存勇说,我是一个木匠,在我们那个时代,学个手艺就有了一个饭碗。可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都不学手艺了。手艺,是代代相传的,有很多是中华独有的,大家都不学手艺,手艺就会失传断层,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手艺人不受欢迎了,生存就成了问题,生存成了问题还谈什么传承和保护呢?让手艺人有生存空间,甚至比没有手艺的人过得更好,只有这样才会有人去学手艺,古老的技艺才能得传承和发展。这,或许才是我们的初心吧。
  那么,如今雨花非遗馆,坐拥300个非遗项目、200多名非遗传人在此集聚,已成为长沙文化新地标,请问,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
  邓运姣介绍,老郭13岁就从师学习木艺,随后放弃手艺投身商海,赚了点钱。但老郭的“匠人梦”总是在心中萌动。2012年,我们夫妻来到长沙,做家具和木雕生意,可“守护非遗宝贝”的念头一直在他心中萦绕不去。每到夜晚,他总是和我讲起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市场结合,将手艺转化成经济效益,让手艺人有个好的平台。于是,我们一商量放下了红火的生意,将家具馆慢慢变成非遗项目的集聚点,以免租金的方式,从全国各地邀请非遗传人来这里发挥专长。
  一个人能放下已有的成就,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郭存勇坦言,退出家具市场,每年损失上千万元。但非遗馆的打造需要资金投入,为此我干脆卖了老家永州一个4000余平方米的厂房。但每个人都有一个梦,为了心中的非遗梦,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
  找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0多位非遗传人又是怎么找到的呢?
  邓运姣介绍,为了寻找非遗传人,我和老郭不仅走遍湖南14个市州寻访传人,甚至还远赴贵州、江苏、广东等地。开始许多传人都不愿意来,我们一起耐心劝说,一次不行就多次上门。出身邵东的泥书技艺传承人刘上四,拥有一项绝活——用泥巴和桐油做原料写字,字体优美牢固,百年不掉。凭借这门好手艺,刘上四的祖辈给祠堂写字做匾,日子红火。后来祠堂渐失,凭手艺糊口越来越难,我们找到他时,刘上四早已改行卖漆。为说服他,老郭先后跑了三次,如今刘上四不仅全家入住了长沙,还在长沙买了房。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传人来到长沙。
  真是不是一类人,不进一家门。这对有意思的夫妻在发现、保护、传承非遗的心得和经验?
  郭存勇笑笑说,其实,要真正保护、传承非遗,靠给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把传统的技艺创新融入市场,结合现代生活,才能让非遗真正的活起来。非遗不能成为阳春白雪,束之高阁,而是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服务现代人的生活,让现代年轻人喜欢。从而爱上非遗,每个人都成为非遗的传承者。
  那么,在这些方面,他们又具体做了些什么事情呢?
  邓运姣说,其实,我们做的就是通过非遗馆培养传承人,让这儿成为他们生存的沃土,让他们不仅找到传统手艺的乐趣,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展示他们的才华,让他们的才华走向市场变成效益,丰润生活。
  他们又是如何把非遗的保护发展和市场经济完美的结合呢?
  郭存勇介绍说,让非遗进入市场,才能让古老的技艺活起来,雨花非遗馆一直是坚持经济有用的发展方向,我们也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比如“校企合作”模式,结合校本课程,开发非遗体验项目30个,非遗传承人现场教课,让市民和孩子们参与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形成吃非遗、玩非遗、学非遗、赏非遗的完美体系。如今,雨花非遗馆已被授予“全国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湖南女红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等21个称号,已接待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研学共10余万人次、各级考察团230批次、市民游客30万人次。像中华第一剪洪源老师,到这里来时路费都没有,短短两年,在长沙买了房,安家立户,元月20日,我要陪他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挑战不可能”节目。像洪源老师用手艺改变生活,成为一方的支柱产业,就是非遗与市场经济的完美融合。这,也算是我们将非遗融入市场的尝试吧。
  这一对迎难而上的夫妻,在保护发展非遗的道路上,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郭存勇说,最大的困难还是很多手艺人放弃了,觉得没搞头了。中国的很多传统工艺,本来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被国外抢了去,演变成他们的,国人又万里迢迢去学习,再成为中国购买者的抢手货,这是很危险的。还是那句话,利用传统工艺,做现代人喜欢的东西,让古老的技艺鲜活起来,才是保护发展非遗的核心。
  那么,他们两位怎么看待未来非遗保护和发展方向的?
  郭存勇说,非遗,来源于古人的智慧。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如果我们为保护非遗而保护非遗,非遗就只有死路一条。离开生活,离开市场,非遗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谁来保护?所以,只有用市场的方式弘扬非遗,才是对其最大的保护。
  那么,在以后,对于非遗的发展和传承,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构想?
  邓运姣说,尽可能地培养、挖掘非遗项目,通过市场,服务于生活。通过集聚与创新,互相借鉴,互相提升,抓住文化复兴这个大好机遇,让古老的非遗转化成一个个支柱产业,幸福现代生活。只有这样,非遗的保护才会真正成为一种常态。
  采访完,已是华灯初上。走出长沙雨花非遗馆,仿佛从远古的尘埃中走出来,回到了现代时光里。抬眼望去,星城笼罩在茫茫的冬雨里,璀璨灯光勾勒出雨花非遗夜市优美的轮廓。雨还在下,天气有些寒冷,公交车拥挤而又拥堵,有些饥饿。但我的内心里却仿佛有一团火在烧灼。雨花非遗馆内的每一项非遗,犹如一杯杯陈酿,历久而弥香。如果说未来是遥远璀璨的星空,那么非遗如散落的珍珠。郭存勇、邓运姣夫妇这对痴心的追梦人,像寻找失落的珍珠一般,寻找古老的手艺人和即将失落的手艺。他们追逐的是非遗的诗和远方,开辟“非遗”阵地,让更多“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人更好释放价值。将非遗产品与现代时尚融合,努力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循环,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他们用自己的情怀,守护传承着中华的文化宝库。“展示非遗是我们的荣光,保护非遗是我们的责任。”他们的话,一直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